故事:85后湘西留守儿童回乡创业,靠手工编织摆脱当地的“宿命轮回”

故事:85后湘西留守儿童回乡创业,靠手工编织摆脱当地的“宿命轮回”

题记:据报道,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6000万。其中有79.7%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抚养,13%被托付于父母同辈亲戚或朋友,还有7.3%无人监管、或无固定人员照顾。宿命轮回,留守儿童的故事在00后、10后身上又重复上演。

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有2000多名曾经的留守儿童不再重复父辈的命运。

说到这里,当地人很感激一个姑娘,她就是谭艳林,用一个工厂帮助周边留守儿童的85后姑娘。

故事:85后湘西留守儿童回乡创业,靠手工编织摆脱当地的“宿命轮回”

近段时间,谭艳林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或许是曾经经历过,谭艳林比谁都懂留守儿童的艰辛。她记忆深刻,10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剩下她和弟弟妹妹三人相依为命。那个时候,弟弟只有两岁,为了照顾弟弟,她和妹妹需要轮流背着他去上学,你一天我一天。周末的时候,她和妹妹还回去隔壁鞭炮厂做临时工,一次能赚5块钱,足够他们姐弟三人一周的零花钱。

生活倒是其次,最艰难的是相思,一年365天,小艳林和弟弟妹妹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爸爸妈妈会回家。对留守儿童来说,“等待”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主调。年复一年,直到孩子成年继续自己的候鸟生活。

在城市化的时代车轮下,剩余劳动力被边缘化,没有资源的贫困农村能选择的求生之路依然是外出务工。龙山县的大部分村民没能摆脱这样的命运,责任和使命让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放下孩子,做出继续外出打工的艰难抉择。

谭艳林16岁的时候,因家庭困难也开始南下追随姑姑打工。每一份工作她都拼尽全力,35℃高温的天气,她在30层的高楼外为玻璃窗加固,非典肆虐的时候,她一个人把超市传单挨家挨户送进每一间写字楼。

那个时候,谭艳林心里想,或许一辈子都会这样重复下去。但是姑姑的意外改变了谭艳林的想法,从树上摔下后,姑姑高位截瘫,再也不能走路。为了给姑姑树立信心,谭艳林有了创业的想法,因为姑姑织出的手工艺品精美异常。

那个时候的谭艳林最为纠结,辞职信写了撕、撕了写,反反复复5次后,谭艳林下定决心递交了辞呈,回乡做了“逆行者”,在阿里巴巴开了店铺“惹巴妹”。

故事:85后湘西留守儿童回乡创业,靠手工编织摆脱当地的“宿命轮回”

这一开之下就一发不可收拾,就连谭艳林自己也没想到手工艺品的市场竟然这样抢手,她把“作品”挂到网上仅1天,就接到了很多咨询电话,开店一周,就拿到了一笔10万元的订单。一位外国客户求购针织玩偶,当时谭艳林找到阿里客服帮忙翻译,接下了这个大订单。为了完成这个订单,谭艳林组织了村里50多名留守妇女和残障人士,也是在这一次,谭艳林看到了家乡留守妇女和残障人士的力量。

也是在这之后,谭艳林更为“贪心”,她想帮更多的孩子把妈妈留下来,让妈妈们不用外出打工,靠手工针织就能赚钱。就这样,谭艳林的工厂越来越大,在淘宝也开了店,后来她在25个村都设立了扶贫车间,组织免费手工技能培训。2000多名员工中有留守妇女,也有残障人士,这样其乐融融的画面成了龙山县最美的日常。

故事:85后湘西留守儿童回乡创业,靠手工编织摆脱当地的“宿命轮回”

还记得,一位失去双腿的员工第一次在谭艳林的公司拿到1000元的工资时哭了,他说,这是23年来第一次靠自己拿到工资,手都在抖。

姑姑的自信也回来,她用双手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这个千人“织女团”下,湘西的传统手工艺飞出湖南,飞向全国各地,也飞向国外。在她们手里出品的不仅有传统的手工编织花艺,还有紧跟潮流的小黄鸭、植物大战僵尸等二次元形象。

故事:85后湘西留守儿童回乡创业,靠手工编织摆脱当地的“宿命轮回”

谭艳林的心里一直有一个重要位置是给留守儿童的, “我会尽力为这些孩子留下妈妈,让他们不再像我一样,被留守。”

一位阿姨一边编织不停,一边告诉记者,“能够在自己家门口有事做,又可以照顾老人,又可以照顾留守儿童,现在就没有留守儿童了。”

现在的“惹巴妹”公司年产值已经达到4000万,越来越多的妈妈能够在家门口挣钱,能够陪在孩子身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zhiyuanm123@163.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yingxiaoedu.cn/10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