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优势中心”,才能不费力的超越自己

找到自己的“优势中心”,才能不费力的超越自己

上学那会儿有首词,读了让人犯愁,而且愁的一身的冷战,那就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内容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读完一想,这作者得是经历了多少的世事沧桑啊,听老师一讲这作者的背景,想不到这作者居然还是个皇帝:南唐后主李煜!

明明是个皇帝写出来的东西,这字里行间,怎么少了那么多的帝王之气呢?翻翻这位南唐后主的底细,这位善于作诗、作词、画画,充满了文艺范,当皇帝那事,对他这一生,明显就是推不掉、硬扛着的副业,于是,在主业上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词,在副业上还是混成了南唐的后主。

找到自己的“优势中心”,才能不费力的超越自己

有句话叫“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用着这位南唐后主身上,还是比较恰当的,但是,也有一句话叫“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却忘了为你打开一扇窗”,还有一句更残忍的话叫“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还会用门夹你的脑子”,有时候,后面这两句话显得是那么的现实!

比如,有一天看职场论坛,一看标题就吓坏了,大多是一些“职场焦虑”、“找不到工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之类的,一个也不敢点开,赶紧的关了网页,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再也不想打开这些论坛,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这些信息,对自己情绪的影响、以及对自己思维的影响,所以,尽量少接触、尽量多积极思考为好。

现在看来,当一个人长时间感觉自己的职业一直存在焦虑、或者一直存在着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难道这不就是上帝为你关了的那扇门吗?但是比较惋惜的是,由于各种理由和所谓逻辑,而只能选择在被关了的那扇门里自怨自艾,却忘了上帝为你打开的那扇窗,即便是上帝用门夹着脑袋的时候。

每一种现象背后,一定都有其背后的逻辑所在,那么,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呢?这让我想起有次去一所大学参加招聘会,校方在招聘会之前安排一些企业参观学校,其中有个环节是了解某位教授的研究成果:运用心理映射测试人的优势特质。整个的了解了这个研究成果,内心还是颇为叹服的:如果人都能知道自己的内心究竟是什么,那就能够相对容易的判断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适合和什么样的人合作,甚至适合跟什么样的人谈恋爱,这得少走多少的弯路啊?

这个参观环节即将结束的时候,同行中有人向教授提了个问题:教授,如果有人在自己岗位上做了十年,但是经过您这么一测,却发现自己不适合做正在做的岗位,那么他该怎么做?教授沉思了一下说: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从我们测试的案例来看,大多数人会因为自己已经投入了10年的时间“沉没成本”,而选择继续隐忍不快、或者随波逐流的继续现在的岗位,但对于少数人而言,他们会谨慎的选择职业赛道的转换,而且他们的职业转换速度、职业转换后对自己的变化,还是比较满意的。

也就是说,即便是自己知道自己的职业状态,让自己不能感觉到价值观或者舒服的感觉,甚至于职业疲倦,仍然会因为心中的顾虑、投入、经济等因素,而选择接着干,如果这个教授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渴望着“早点退休”,因为“早点退休”意味着解放了,也意味着该释放自己了!

那么,究竟有没有一种可能性,让自己摆脱职业疲倦,重获职业价值呢?毕竟,按照“对立统一论”,起码从理论基础上,应该存在这种看似对立但其实又能统一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究竟存在于何处?又是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的呢?这就是“优势中心取向”的就业力视角,也是“优势中心取向”的就业力的方法论!

如何理解“优势中心取向”?找到自己的“优势中心”,才能不费力的超越自己

要理解“优势中心取向”,则就要首先理解“优势”,但是关于“优势”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给出的观点是不同的,比较典型的包括:

Seligman认为:优势主要是道德上的特质,可以建立、增长与锻炼,是由意志控制的。

盖普洛认为:优势是做某件事的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由才干、技能和知识组成,其核心是才干。

综合这两者的对优势内涵的界定,简而言之,优势就是“不费力气就能比别人做的更好的那些事背后的能力”,就是“木桶原理”中的“长板”,而不是要费上九牛二虎之力去弥补的“短板”!

那么,“优势中心取向”的理解就是:选择去做那些“不费力气就能比别人做的更好”的职业或事情!这些事情具有一些主题特征,在《现在,发现你的职业优势》一书中,作者将其归纳34个优势主题,诸如成就、竞争、行动、适应、专注、完美、和谐、追求等,也就是说具备这些主题的职业或事情,就是个体的优势,以“优势中心取向”,更容易让自己在优势的职业领域,比别人更快、更好的实现更大的职业价值,这就是“优势中心取向”的职业观的价值。

为什么是“优势中心取向”?

1.脑科学的研究成果

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人在自己的“优势中心”做事、思考,更容易在神经元之间建立联结!这意味着,在“优势中心”做事,人更容易、更迅速的积累经验,也更容易获取成功,或者至少成功的概率比较高。

2.优势=正向:幸福感、美德、人际关系等

想象一下,“能够毫不费力的比别人做的更好”,是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事实证明,很多职场不幸的人,家庭关系的处理也会受到牵连,相反,如果职场做事能够如鱼得水,自然整体的幸福度也会提高,包括品德、人际关系等等。

3.他不是在吃苦受罪,而是在全身心投入

有种误解,一些取得成果的人,在努力的过程中,会被误解为在吃苦受罪,而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优势中心”,才能宁肯吃苦受罪,也要全身心的投入,至于能否取得令人艳羡的结果,倒是次要的,问题的关键是,在一条路上全身心投入的吃苦受罪,取得成就的人,大多用思维能力找到了捷径。

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中心”?找到自己的“优势中心”,才能不费力的超越自己

不发现自己的“优势中心”,一个人就会出现焦虑、无聊、价值观缺失等等,让自己感到不幸福的工作状态,或者生活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中心”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从以下三条路径解答:

1.复盘“成就故事”

在理解“优势中心”过程中,对优势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有些事情,“自己做起来不费力气就能比别人做的更好”,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优势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通过做事情,才能被感知到“优势中心”的存在,但不幸的是,大多数人没有对这些“做起来不费力且能做的好”的事情,加以重视或者提炼出自己的优势来,而复盘,就是一个提炼自己优势的简单易行的方法论,但是在使用复盘提取个人优势之前,首先得找出来自己的“成就故事”。

(1)如何寻找“成就故事”?

所谓“成就故事”,就是自己参与经历、让自己感到自豪的事情,或者说得了一个讲述自己过去的机会,时而不时就会拿出来分享的那几件事情,自己说的时候,即便是不善言辞也能做到滔滔不绝,即便是不想让兴奋溢于言表,似乎也无法阻拦自己的神采飞扬,说到这儿,恐怕大多数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成就故事”。

(2)如何复盘“成就故事”?

找到自己的“成就故事”之后,不要按捺不住与人分享的兴奋,首先找个安静的地方,把这个自己的“成就故事”,完完整整的写出来,毫无保留的写出来,写的过程要对自己做到坦诚以待,不躲避任何想法,也不放大任何私心,把自己当成旁观者的角色,认认真真的先把这个“成就故事”,叙述出来、写成文字就行。

一般情况下,还原自己的“成就故事”的过程,还是充满了喜悦和兴奋的,但是,一旦完成了自己的“成就故事”,接下来就要按照复盘的内容要求,深入分析和研究自己的“成就故事”了,把这个“成就故事”按照复盘的内容要求,提取相关内容,回答“目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差距是什么、能力是什么、思维是什么、情绪是什么”等六个问题,其中,目标、结果、差距(正向),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是客观的,而能力、思维、差距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个人“优势中心”的体现范围。

(3)复盘“成就故事”案例:

某日在面试过程中,为了应用复盘“成就故事”这个方法,首先采取了让应聘者以书面形式,回忆自己的“成就故事”,然后提供给她一个复盘“成就故事”的模板,让她按照模板的要求,从个人能力、思维能力、情绪控制分别提取自己的优势,并在提取的优势旁备注相关的行为说明,然后基于对方的优势,匹配她与应聘岗位的匹配度。

比如说,她回忆的之前的经历中,最让自己感到不费力气且有价值的事情是,通过自己的培训、辅导等活动,看到客户能够熟练使用自己的产品,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尤其是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成效,以及孩子的学习成绩,她感到这是一件即是辛苦但非常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她在复盘“成就故事”的模板中,在“能力”这个栏目,提到的能力中,“项目跟进”、“培训辅导”、“问题分析”排名一、二、三,而在复盘自己在校期间的“成就故事”中,提到的能力中,“传授”、“消除障碍”、“取得成绩”排名一、二、三,仔细分析她这两个“成就故事”的复盘结果,她自身的“优势中心”就已很明显了,可以将其归纳为:执行能力、培训辅导、解决问题三项。

2.辅助使用测试

目前比较常用的个性偏好、个人特质测评工具有很多,比如MBTI、DISC,这些测评工具常常被用于职业生涯规划中,用来测评个性特质,然后匹配相应的职业领域和岗位范围,目前这类的测试相对还是比较比较容易,无论是测试还是报告解读。

但对这类测试,比较好的使用方式是:

(1)阶段性重复测试,寻找一致性关键词,或者相对一致的关键词:

个性、特质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情绪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采用阶段性测试,让个性、特质在不同环境下测试,然后在测试报告中找到一致性的关键词,比一次测评就下定论,相对要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2)以经历的事件作为测试报告的佐证,挑选测试报告的关键词:

每个人的个性、特质,都会在经历的事件中体现出来,因此,以测试报告中的关键词为依据,从经历的事件中,看看这些个性、特质是否体现,以及如何体现,既能让自己看到自己个性、特质的具体形式,也有助于验证测试报告的科学性。

3.倾听优势评价

以前将团队管理的课程,基本都会定义好团队角色,以及团队角色之间如何互补,从优势评价的角度而言,一个好的团队,则是人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每个人的劣势,又能成为团队其他成员的优势,这样的团队才能具有战斗力、凝聚力。那么如何操作倾听优势评价呢?

(1)在企业运用优势评价倾听的方式:

企业中常用的、与优势评价有关的是360°评估,所谓360°评估就是让上级、下级、同级、客户参与对自己的能力项的评价,然后对能力项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平均,最后得出被评价者能力强弱项的偏序,然后用于定制个性化的个人成长计划,。

从优势评价的角度而言,这样使用360°评估,显然是浪费了甚至错过了让被评价者,倾听优势评价的机会,而且着力点在于利用“木桶原理”,然后通过定制培养计划去弥补短板,这显然是不符合优势评价的要求的。

如果能够换一种用法,把被评价者的优势评价归为一类,然后创造环境,让其最大化发挥个人的“优势中心”,而把被评价者的劣势归为一类,然后识别出其他人在这些方面的优势,这样才能将360°评估用在团队建设上,真正实现团队价值的最大化。

(2)对个人运用优势评价倾听的方式:

对个人而言,如果能够好好的运用优势评价倾听,自然有助于让自己更快的发现自己“优势中心”,也能更快的发现自己的“劣势中心”,具体操作上可采取:寻找3-5个比较了解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征询他们对自己“优势中心”、“劣势中心”的意见,然后汇总归类,则助于自己更快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但是,这种方式需要规避一些问题,比如,你突然之间让亲戚或朋友说说自己的优势或劣势,碍于情面可能会得到一些并非真实的信息,所以,要对获取的信息严加甄选和验证,比如,如果朋友说你是个善于思考的人,那么你就可以追问一句:你能举个我的例子吗?

找到自己的“优势中心”,才能不费力的超越自己

总而言之,一个人只有在判断出自己的“优势中心”,才能让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取得更大的价值回报,以及获取更大的价值感,而如果纠缠于自己的“劣势中心”,只能收获更多的不幸福感、无价值感、无聊感,即便是任何的职业赛道的转换,都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和代价,但是,把这种转换和代价放在人的一生去做选择,这些成本和代价实在是微乎其微,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优势中心”的时候,那就试着勇敢一点去选择,而不要犹豫不决让自己沉浸于对过去的留恋之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zhiyuanm123@163.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yingxiaoedu.cn/10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