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渡街道辖区内有近30所学校,每到上下学高峰,校门口的交通压力巨大,接送孩子都成了难题。怎么破?十九大报告对社会治理问题进行了阐述,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对此,周家渡街道有妙招。
在南码头路齐河路附近,集聚一所中学、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过去每逢上学和放学高峰,这里的交通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家长们表示,送孩子上学都为了能让小孩少走几步路,所以情愿停在马路中间,停两排三排的情况很普遍的。
今年9月,在街道牵头下,交警、城管、学校联合成立了一支爱心护校队,居民赵阿姨第一个报名参加。她每天早上七点半都会准时到岗,穿上红马甲,引导学生有序入校。
碰到下雨天,学生们没有伞,赵阿姨她们还要撑伞把学生们送到教室里,遇到学生们书包重的话,也会帮他们送进去。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一路段的交通拥堵情况得到很大缓解,家长表示,把孩子交给志愿者很放心,也就自觉做到了“快停快走”,道路自然也就通畅了。
齐河路和昌里路之间的一条小弄堂,是上海市实验学校的主入口,再往里就是进出居民小区的主要通道,过去每逢学生上下学,这里也是一片混乱。
据老居民们回忆,原来这条路是坑坑洼洼的,下雨天时都泛起泥浆水。
为此,学校经过讨论决定“退墙造园”,最多处退让8米。在街道的帮助下,最终使学校围墙外的部分形成了一个小花园。不但解决了居民出行的问题,也成了社区微改造的成功案例。
图:居民们爱坐在小花园晒太阳
据悉,这个功能区如今正是早晚家长来接送学生的地方。其他的休闲时间,也正好给居民有一个休闲纳凉的地方。
在周家渡街道,像这样校方与街道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例子还有不少,街道在增强学校归属感、凝聚社区共识上的成效也越发明显,对于社区治理的信心也在不断增强。
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联建共建,十九大精神指引着周家渡街道破解了民生、社区环境等瓶颈难题,为促进政校深化合作共赢充分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