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直播风很热。前有薇娅淘宝直播卖火箭、罗永浩抖音带货1.1亿,后有央视主持人上线为湖北农产品“打call”……
直播带货成为购物“新时尚”的当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能否正常退货退款?遇到假货如何维权?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省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和律师。
网购售后成难题
近日,杭州市民陈丽丽(化名)遇到了维权问题。前两天,她被一位好友拉进微信群,在某商城小程序上,看了场网络直播“甩货”。
“这套童装在商场的原价为368元,现在作尾单处理,一口价80元……”主播一番推销后,陈丽丽毫不犹豫“剁手”,花500多元买了8件衣服。
“直播抢货速度很快,1分钟内必须作出决定,否则就抢光了。”陈丽丽回忆。
一天后,陈丽丽收到衣服,但发现货的尺码和款式不对,于是选择退货。然而,商家拒绝了她的要求,称直播前就曾告知过消费者,清仓产品无法退货退款。陈丽丽表示,她是在中途进入直播间参与活动的,对于这些提示,没有人告知过她。
对此,商家称,小程序首页上均写有“温馨提示”:由于本次活动力度较大,除商品质量问题外,不享受退换服务,介意者慎拍。
陈丽丽事后告诉记者,维权耗费了她大量精力。退货遭到商家拒绝后,她发现此前网络直播的页面已经关闭,能留存的证据非常有限。陈丽丽拨打了10余次维权电话,截至目前,尚未得到相关部门回应。
遇到和陈丽丽同样情况的还有张女士。她在某网购平台的店铺直播期间看中了一款真丝连衣裙。收货后,张女士发现裙子没有吊牌,要求退款退货。商家以产品为清仓货为由,拒绝了张女士的要求。
张女士此后根据该店铺营业执照的注册地址,向当地市场监管局投诉。经过工作人员两个多月的协商,商家才同意退货退款。
消费维权如何应对
据了解,目前直播带货平台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电商直播平台,一类是商城和店铺自己开发的微信小程序,还有一种是通过个人微信,组织网友入群进行直播。
浙江圣港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黄伟表示,针对上述三类不同主体,电子商务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都进行了不同的约束。电商开设直播平台、商城设立微信小程序,均应办理市场主体登记。因此,上述案例中,陈丽丽和张女士购买的清仓商品,商家理应“七日内无理由退货”。
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商务法第十条规定,个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家庭手工业产品,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和零星小额交易活动不需要依法登记。黄伟称,这意味着,消费者购买个人推销的产品和服务后,退货退款将很难保证。“这类案件目前主要依靠民事诉讼解决。”
那么,如果买到假货,该怎么处理?黄伟认为,消费者应该要求商家承担责任;如果主播明知是假货,仍予以推广的,则承担连带责任。电子商务法同时提到,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知道或应当知道经营者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或有其他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商品的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谨慎购买网络产品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显示,有37.3%的受访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货不对板”“虚假宣传”“夸大其词”等问题,仅有13.6%的消费者遇到问题后进行投诉。
“消费者在网络直播购物时一定要谨慎,千万不要为了贪便宜而随意购买产品和服务。”省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下单时,一定要注意保存好和商家的聊天记录和电子交易单,一旦日后出现纠纷,可以成为有力证据。
省消协投诉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遇到消费纠纷,可通过购物平台与商家沟通;双方沟通失败的,可拨打12345热线电话,或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消保委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