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转行》,作者曾经在哈佛商学院教过13年的书,是一位职业发展专家。
她在书里说了一个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转行。
这里说的转行,不是简单地换工作,而是你觉工作很无趣,想要换一个行业。你可能觉得,转行谁不知道啊,不就是先弄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然后在制定一个方案去做吗?
但这本书里说,过去那种“先计划,再行动”的方法其实是有问题的,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先行动,再计划”。
好,我们先说说“先计划,再行动”有什么问题。
第一点,过去我们觉得,你要换新行业,跟过去完全不搭边,肯定要先确定自己能不能干,通过一些自我分析和自我测验,然后发现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找到更适合你的工作。但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库斯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可能的自我”。也就是说,光是分析,我们很难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可能性多了去了。马库斯说,“可能的自我”一共分三种,一种是你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一种是你预计自己能成为的那种人;另一种是你害怕成为的那种人。既然你是由好几个自我组成的,你周围的环境,你对自己的预期,都会对你的自我认识产生影响。
因此,过去那种职业规划就有问题了。想了解可能的自我,只靠分析是不够的,而是要去实践。而且只有你在做的时候尝到甜头了,才有动力去改变。另外一点,如果你太执着于找到真实的自我,等你豁然开朗的时候,机会可能就没有了。就好像开发软件一样,如果你设计过度,迭代太慢,你的产品十有八九会失败。
第二点,过去我们都说,像这种大跨度的职业转换,你要问问那些最了解你的人,比如家人和朋友。但作者说,最了解你的人,反而这时候最可能阻碍你,而不是帮你。当然, 家人朋友肯定是想给你支持的,但他们更容易看到你展示出来的才能,会告诉你,现在工作挺好的,也是你擅长的,根本用不着改变。所以,这时候你要跳出你平时的圈子,找一些成功转行的人,问问他们的经验,这时候新朋友、新的圈子对你来说更有帮助。
第三点,过去我们都觉得既然要改变,就要一步到位,做个决定就行了。实际上,如果你一下子转变太大,往往欲速而不达。这时候你需要的是一步一步来。这样你在从新定义新工作的时候,就会更全面,更有依据。调查表明,像这种跨度很大的职业转变,一般都需要三年左右,很少有一步到位的情况。所以你先做一个小改变,前进一步,后退两步,是很正常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既然传统方法“先计划,再行动”有问题,那我们该怎么做呢?书里提供了两个角度。
第一个是要去创造实验的机会。
前面说了,自我其实有好几种可能性,而且是变化的,想知道自己合适干什么,就要去试。
如果你想做的事情太多,最好的方法就是挑一个先做起来。
你可以用业余时间,找一些项目或者兼职来试试水。
还有一个方法,是利用临时性的任务或者项目,通过这些机会获得相关领域的经验,培养一些相关的技能。
比如,有一位妈妈,每年夏天都会参加一个短期的、全新领域的培训课程。这样不仅能在新领域学到知识,同时强迫自己跳出日常事务,并且有机会接触有趣的事和有趣的人。
第二个办法是改变关系网。
这里的要点是掌握三个原则。
一个叫类我原则,避开那些和自己性格、生活环境比较类似的人,比如老乡、校友。
还有一个叫邻我原则,避开和自己在同一个生活圈子的人,比如同事。这两个原则说的是,我们不应该总是待在某些圈子里。
最后一个叫共同活动原则,你要多去参加一些活动,去接触平时不接触的圈子。这么做不仅是给自己找门路,更重要的是你在接触的过程中,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要接触陌生的圈子呢?
因为你加入一个新的专业社群,往往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很多的研究都表明,成年人的最佳学习方式,不是独自学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有效的学习,是进入相关情景,找到适合你的学习共同体。刚开始,你可以多和一些重要成员接触,做一些外围的工作,等你技能提高了,再进入圈子的核心,逐渐做一些重要的工作,最终变成专家。
另外,你还要找一个人当做榜样,从他的身上,可以了解未来的自己。
转变职业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专业社群和榜样,可以给你提供保护和缓冲,帮你转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