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吹牛皮”一词

说说“吹牛皮”一词

说说“吹牛皮”一词

徐文宁

“吹牛皮”是一句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俗语。大凡说大话、言过其实的,都会被人们讥之为“吹牛皮”。然令人费解的是,“牛皮”按字面的含义,怎么也难和“说大话”联系在一起。而且,目前鲜见溯源“吹牛皮”的研究性文章。一般写类似“吹牛皮的由来”,都是转抄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史林杂识初编》一书中,考证的俗语来历。即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渡过大川急流的工具皮筏子,有羊皮的,也有牛皮的,用的时候往里面吹气,扎好口子后可以用作渡河的工具。因对牛皮筏子吹气,得费大气力,便有了“吹牛皮”一词的诞生。但是观其考证的经过,还是无法和说大话、言过其实的俗语含义联系起来。因为这个牛皮筏子的制作过程,并不存在实际无法制作成功,嘴上却在说大话的语境后果。因此这个考证似乎显得有些牵强。

说说“吹牛皮”一词

“吹牛皮”从字面索义上看,同类的还有“吹牛”、“吹牛B”等等说法。因此有人说听过吹牛的,还没有听过吹猪、吹驴、吹大象、吹羊的。首先我们应该说,除了“吹牛”之外,确实存在过吹猪的说法。全国各地还有“吹法螺”、“吹喇叭”、“吹话筒”、“吹蒙子”、“吹膨儿”、“吹卵子”、“吹糖梨”、“吹大泡”、“吹壳子”、“吹猪尿泡”等等说法。因此,“吹”字后面不一定非加“牛皮”,只要加上可放大之物便行。往往的随机因变,各地创造出的各种被吹大了的形象,皆能生动的说明“吹”什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吹”的行为,才能使说大话的现象得以存在。因此,作为词语结构“吹” “可放大之物”,才是能与“说大话、夸海口”的语意划上等约号。

说说“吹牛皮”一词

“吹牛”一词最早的连用结构,出现在全唐诗中李群玉獻王中丞: “登仙望绝李膺舟,从此青蝇点遂稠。半夜剑吹牛斗动,二年门掩雀罗愁。张仪会展平生舌,韩信那惭跨下羞。他日图勋画麟阁,定呈肝胆始应休。”但这里的“吹牛”只是两字靠的近。实际是“剑吹”指剑光对着“牛斗”这颗星辰,使其撬动了起来之意思。并非我们认识的“吹牛”词语。可以说,至少在唐宋时期,现代意义上的“吹牛”一词,还没有真正的出现。但是在明清的小说里,记载着大量的“吹牛”一词。如清代汪中(1744-1794年),书的“细或吹牛毛,纡或旋螺甲。”;或清代文人郭小亭整理了前朝多人对济公的描写,汇聚成《济公全传》九十九回: “皂托头彭振,万花僧徐恒,也不吹牛了。他两个人先自逃生。”;再或清 孙静庵(1876-?)《栖霞阁野乘》卷上《易实甫之滑稽玩世》“门多带马之人,新交寿老;座有吹牛之客,绰号眉公。” 清 张春帆《九尾龟》(1908)第三十六回:“说大话满口吹牛,摆双台安心落局清。” 清徐坷《清稗类钞 讥讽类下 人禽之界限》(1916):“今之攒狗洞、吹牛皮、拍马屁者,不知凡几。”这些文学资料虽然是清代的,但书面语往往都滞后口语,所以“吹牛”应该在清朝之前,便流传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之间。因此“吹”最后定型于《汉字大词典》里的解释为,撮口用力出氣;或者誇口、吹噓之意。

说说“吹牛皮”一词

说说“吹牛皮”一词

笔者在知青年代看过屠夫如何杀猪。苏北汉子,没有西北的彪悍,西北人是一个人把猪撂倒,上来帮手,把猪四蹄捆起,上杀猪台。而苏北杀猪是先用一铁钩,钩住猪的下巴,再用一根粗木棒对准猪脑袋“轰”的一声夯下,猪不死也休克了,这个时候,才把猪放在平台凳上,一把长苗刀,对着猪脖子软凹处,扎向心脏,出血在一拌好盐水的木盆里。并在猪腿靠蹄子处,割开一个小口,用一根铁条插进去,上下左右的将皮捅出一个一个的通气道,然后用嘴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猪全身都膨胀起来,比原来足足大了一倍有余。而后放入烫水里翻滚一下,拖出刮毛。这种吹猪刮毛的方法,可以连皮带肉的一起卖,比扒皮卖净肉合算很多。可吹猪的人,尽管吹得两眼冒金星,也只能讨来一个猪下水“猪尿泡”吃,算给自己的劳动报酬。我当时问屠夫,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对付牛。屠夫说牛皮不好吃,不顶卖牛皮赚钱。再说谁又能有那么大气力去吹牛?我想,吹不起牛,是因为屠夫没那本事,去将那庞大的牛体再吹更庞大起来。所以古人才把那些“本来办不到的事情,却说得那么轻松,似乎一定能办成的”讥讽为“吹牛”。这样看来,吹嘘其本不能者为其能,由吹猪刮毛而引申出来的“吹牛”,还是颇值得一信的。

说说“吹牛皮”一词

“吹牛”如何发展到“吹牛屄”,也许和俗话容易发展成粗俗口语化的社会语言特征有关。“吹牛屄”再变成“吹牛B”,这个可以理解为社会语言文明符号化在起的作用。广东人喜欢吃牛欢喜,没有加工过的牛欢喜,比一尺面盆还大,确实令食客惊叹不已。因此,“吹牛”加上一个庞大的牛牝宝宝,在放大吹牛的意境程度化上,更具有了直观的感受。

说说“吹牛皮”一词

至于如何又简化成“吹牛皮”,恐怕和许多地方方言中“屄”与“皮”的读音相近,为其隐讳点,作“替换”提供了语音条件。此外,有地方把皮当“嘴”,宋《景德传灯录》第十四:“洞山参师,师问曰:‘来作什么?’洞山曰:‘来亲近和尚。’师曰:‘若是亲近,用动两片皮作么?”这里“两片皮”指嘴。俗话有耍嘴皮子一说,若再脏话点,那么嘴在俗语中就常被称为牝器。《红楼梦》第四十六回:“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他嫂子脸上下死劲淬了一口,指着他骂道:‘你快夹着屄嘴离了这里。”这里就是把嘴贬称为牝器。” 清张春帆《九尾龟》第十三回) :“他这令郎~却偏偏生就一副说大话吹牛灰的本领。”这里的“吹牛灰”就是“吹牛屄”的意思。民间俗话老公公偷情儿媳妇就叫“拔灰”,因此,“灰”便是那词的别意。茅盾《子夜》“于是他勉强一笑,也不怕自己吹牛吹豁了边,摆出了不得的神气。” 因此,皮为嘴,容易豁了边,嘴成了牝,也就成功的置换成了“吹牛皮”。当社会文明化程度高的时候,为保留俗语中有效成分,便把“吹牛”中的“吹牛屄”、“吹牛皮”、变成了“吹牛B”,最终变成了“你就吹吧”。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zhiyuanm123@163.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yingxiaoedu.cn/117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