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界谁最会赚钱,以前可能没有定论,这几年显而易见,必须是博纳老板于冬。定论且无需盖棺,于胖子就是有这么一手本事。
于冬接受1905电影网采访的时候透露,会推出《长津湖》上下部融合版,时长5个多小时,让观众过足瘾。
这句话恶心了观众很长时间,这几天风吹草动,不少营销号齐齐出洞,为于胖子的上下两部“精装融合版”试探口风。
《长津湖》票房57.75亿,《水门桥》40.67亿,近100亿的票房让博纳赚得盆满钵满。可是聪明的你应该明白,于冬自己也清楚,电影票房高跟演员、制作、口碑没有多少关系,人们走进电影院,冲的还是为国牺牲的志愿军战士。
但是于冬会装糊涂,还没出生的时候算命先生就指着他妈的肚子说这孩子将来最大的优点就是——会装糊涂!
于冬说《长津湖》赚了,但赚得不多—成本超过2亿美金!给于老板算算账:《长津湖》票房57.75亿,扣除8.3%的税费还剩53亿,票房分账38%到手20.1亿,减去成本14亿,毛利6.1亿。
这还赚得不多吗?于冬聪明就聪明在这,知道这种买卖不能高调,赚得太多遭人恨,所以就猛报成本——反正观众也不知道。
《长津湖》的真实利润,据本人估计在15亿左右——国产片成本超过5亿就是玩命。凭本事赚来的钱怎么吆喝都行,于冬不在此行列。他是个生意人,什么赚钱干什么。
这几年很明显,爱国的买卖最赚钱,于冬一猛子扎进去翻天倒海。幕后怎么运作不得而知,反正最赚钱的项目给他了。
蛋糕做出来,一人切一块也就得了,影视寒冬季,各大影企半死不活,切一块蛋糕不至于饿死就行。挺过来后该干什么干什么,不能老领救济粮。
但是于冬并不满足,爱国这门买卖他干得比谁都明白。一块蛋糕切成两片,吃完了以后吐出来,粘成一块接着吃,所谓上下两部“精装融合版”。
以现在半死不活的票房市场来看,“融合版”一旦上映基本无敌,影院为了赚钱必须高排片,恨不得一天25个小时循环播映。
于冬又能狠捞一笔,只是苦了吴京了。吴京算这一行当的“始作俑者”,这几年跟这种类型干上了,几乎成了“特型演员”。人们一提到这种片就会想到吴京,少不了啐两口吐沫。
“精装融合版”的消息一出,吴京成为众矢之的,为于冬挡下了无数“攻击”。
甚至有网友直呼“吴京毁了国产电影”。
吴京现在毁誉参半,口碑暂时不会崩,但早晚会崩。什么时候不拍这种电影了,整个世界就清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