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不灭,不过是想要秉心而活

自性不灭,不过想要秉心而活

自性不灭,不过是想要秉心而活

好在,人有灵性,灵性又生觉知,觉知催人苏醒,而后博得新生,而我,正走在这样的路上。

家作为一个极度私域化的个人空间,不仅是承载我们生活起居的地方,也是一方可以任由我们自由打造的艺术殿堂。它就像是一个画板,居于其中的人则是那个提笔作画的人,将自己的爱好,审美,情趣执于笔端,在画板上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进行泼墨和挥展。

婚后,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后,我也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打造自己的居室了。所幸,历经漫漫风雨路,自己始终没有被琐碎日常所淹没,内心一直保持着一份初始的恬淡和静美,从万物中发现着它们的灵韵,执着如一地营造着生活中的诗意。

打造一处植物居所,一直是我心仪的理想生活方式。窗明几净的居室内要铺陈上郁郁葱葱的花草,室内一年四季都要长青,自己手中的每一个日子都要浸润着植物清新的气息,置身于植物清冽如泉的气息中,身心能从中获得一种深情的疗愈和安宁。

后来,这个愿望被我一点点地实现,家内从阳台到客厅再到卧室,从书桌一角再到?各个窗台,依次摆上了绿意葱茏的各式花草。室内一年四季长青,每一个晨起与暮合都有花草作伴,阳光晴好的时候,鸟雀也会飞来,轻轻地落在花草密植的阳台上,和着天外的来风,随植物的叶子一起在光斑中起舞,跳跃。这时,我会感觉到一种由衷的愉悦和满足,觉得日子很光洁,尘世中种种的追逐和比较,都可以忽略不计,栖身于一片绿叶下的我已然很富足。

后来,因为自己想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和写作中,就没有进一步扩大种植的规模,虽然没有达自己最初设想中的80%绿化覆盖率的恢宏目标,但放眼望去,满目苍翠的景致则随时可见,虽在斗室,却能时刻与自然之色相伴,就觉得即使足不出户,胸中也时刻装着一片原野,心中便由此多出了几分慷慨豁达之气,现实中诸多的局促和琐碎便也能于其中消弭。

自性不灭,不过是想要秉心而活

在花草陪伴在侧的这十多年中,在种植种类的的选择上,我的内心也在悄然地发生着一些变化,起初种植的多属于茎干柔弱的草本花卉,后来,转过多个花农的花圃后,发现了木本花卉独具一格的美丽。在这些肥沃的种植园里,花农们栽种了一部分虬枝盘旋、姿态婆娑的木本花卉,比如腊梅,比如松柏,它们蜿蜒曲折的树身和苍劲古朴的风姿紧紧地吸引了我,就很想买几棵种一种。经过三番五次的观摩后,有一天,我终于骑车来到了县城北面的王营村,这个村子素来以养花著称,近几年,我常常到这里购买花苗。

经过仔细的挑选,最终选了两棵长势很好的木本花卉,一棵是火棘树,一棵是看桃树。它们

都不是盆养,而是养植在园中的土地里。或许是土地过于肥沃,有充足的养分来供给,这两棵树生长得极其健硕,树干很是粗壮。最吸引我的是它们的树形,除了它们自身的生长自性以外,花农又对树干给予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塑造人,使得树身玲珑有致,枝干错综盘旋,尤其是那棵火棘树,树干被扶植成了一个“弓”字形,看起来十分的赏心悦目,极具观赏价值。

又因为贪大的心理,我选的这两棵树已经有了几年的树龄,树冠很大,根系也特别发达,因担心它们过于沉重,骑车承载时不方便,我便用铁锹铲除了根部多余的土壤,剔除过后的两棵花木,就这样以一种近乎于裸根的状态被我带回了家。

带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将这两棵花木种在了两个闲置的花盆里。尽管这是两个较大一点的花盆,但承载这样茁壮的树苗还是显得十分局促,因为根部过于发达,它们在盆中根本不能自由伸展。无奈之下,我只好把它们那些较长的根系弯曲起来,使之屈就地植于其中,这样种,也是听了花圃内老阿姨的叮嘱,临走前,她告诉我,树怕断根,不要贸然折断树木的根,这样会伤及它们的生命。如若不是听了她这番叮嘱,我真的有可能会修剪掉主根系外的一些附属根系,以便花木能轻易地移入盆内。

自性不灭,不过是想要秉心而活

我以为自己将两棵花木的根系小心翼翼地盘起来,并没有对它们造成损伤,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它们做到了最好的防护,它们也应该会在盆中自动地调整根系的触及方向,会在我日后精心的呵护下继续茁壮地生长。

种下后,我将这两盆花木放在了阳台最显眼的位置上,所在方位正对着客厅的中心位置,坐在客厅内稍一扭脸,便举目可见。花木雅致的造型给居室增加了无限的韵致,房间也瞬间变得生动起来,看起来十分的赏心悦目。

因为和土地的分离,这两棵花木从花圃中移植出来以后,叶片因为水分的流失呈萎靡下垂状,我想,只要把它们种在花盆内,待根系重新得到水土的供养后,叶片会很快伸展开来,重新焕发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

但种下一天后,叶片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两天后仍不见丝毫好转。于是,我又给它们浇灌了一些营养水,并再一次在土中埋下一些花肥,满心期待它们能迅速好转起来。但三天过后,它们非但没有好转的迹象,叶片反而由萎靡变得逐渐干枯起来,我心里开始生出一丝惶恐,也隐隐约约地探到了它们未来的生命气象。

大约一周后,干枯的叶片开始纷纷掉落,密密匝匝地铺展在花盆的四周,一部分枝条也开始变得光秃。但我仍对它们抱一丝希望,期待它们能跨过移植过后的磨合期,会慢慢适应新的土地,慢慢好转起来。但叶片越掉越多,一部分顶端的枝条也由当初的青绿色变成暗褐色,我终于鼓足了勇气,用手抠开几块树皮来验证究竟,却发现里面均呈干枯状,颓败之中找不到一丝鲜活的迹象。

自性不灭,不过是想要秉心而活

此时,我不得不放弃心中的幻想,开始正式面对事实的真相,知道这两棵花木已无生还的可能。然后,我把它们逐一拔出了花盆,决定换一种花卉来重新种植。把它们拔出花盆的那一刻,心中又生出一阵惊悸:它们庞大的根系已经断裂腐朽,已缩小为仅有碗口那么大的一个断桩。

两棵被我精心挑选和种植的花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双双死去,我在心痛叹惋的同时,也感到十分的不解,不明白它们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无一生还,在我养植的大盆花卉中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见到。

后来,有一天我在翻阅一本古书时,在其中看到了一则古人种树的事例,读后顿觉受益匪浅,心中的迷惑也瞬间得到开解。

唐朝时,有一个人名叫郭橐驼,此人以种树闻名,凡是长安城里那些栽种树木以供玩赏的富豪人家,以及那些种植果树靠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去供养,经郭橐驼种过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又茂盛,果实往往也结得又早又多。

人们见他如此擅长种树,便去问他种树的奥秘。裹橐驼听罢淡然一笑,回答到:“我并不能使树活得长久和旺盛,只不过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罢了。”

他进一步解释道:“树木的本性,需要根得以舒展,培土要均匀,并且它的土需要原来的,捣土时要紧密,这样做过之后,就不要忧虑,离开后也不再去看,它的天性因为得到了保全就能自在地生长。”

自性不灭,不过是想要秉心而活

反观我此次的移植经历,方觉有很多地方是违背植物的生长本性的:比如把它们的根系弯曲起来,使之不能得以舒展,比如从花圃移植时根部没有保留原有的土壤,使之脱离了它们先前习惯的生存条件。

原来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很多迷惑和不解,先辈们早已历经过,他们潜心观摩,遵道而行,自如地穿梭在世间,然后,把这些处事之策总结成一条条济世的良言,装订在历史的册页里,等着后人去发现。也正是这代代相传的智慧之光,让我们的文明之光才得以绵延数千年,一直薪火不断。

静下来仔细地想了想,人和天地万物相比,其实,所遵循的莫不是同一个生存之道,人若违背其自性而活,轻则会怅然迷茫,会忧思烦恼,重则会形容枯槁,心如死灰,而后或伤人或伤己,生命之花从此凋零。

进而联想到了自己,想想自己之前的那一大段生活,曾惶恐地畏惧着旁人的眼光,小心翼翼地收敛起自己的自性,迎合着世界的定义而活,心灵因此而长久地处于无明之中,找不到真正的皈依,看不清来路和方向。

想到此,我愈发理解了这两棵树。

自性不灭,不过是想要秉心而活

好在,人有灵性,灵性又生觉知,觉知催人苏醒,而后博得新生,而我,正走在这样的路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zhiyuanm123@163.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yingxiaoedu.cn/118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