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也是一名终生学习者所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是我该教什么?未来需要教授什么给孩子?为未来而教,如何才不至于陷入形式之中?
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无论再怎么不喜欢,其实我们都需要好好学习,只是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人最怕没有向好之心。所以好好学习其实是保持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最开始拿到这本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讲指南》(以下简称《好好学习》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感触,觉得这应该是本好书,但没有真正阅读起来,而我对外说我要把这本书阅读并分享读书笔记的时候,发现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好书。阅读的深度和难度都比较大,但很适合反复阅读。然后输出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
这本书得到了脱不花、小马宋、万维钢、李笑来等众多知名大V的极力推荐,而深入阅读就会发现,这个真的是一本能给那些沉下心来学习的人一种”方便法门”。也告诉我们慢慢来会比较快。在没有遭遇重大挫折之前,当你急于想要突破的时候,你发现你错得越多,你似乎陷入一种焦虑之中。特别在你报了很多班,读了很多书,参加了很多训练营,但能力还是提升不上来。
有几个问题其实需要我们好好思考。
为什么十年经验的“老司机”收入比不上身兼八职的“斜杠青年”?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掉进“低水平勤奋”的陷阱而不自知?
到底什么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当前知识管理者普遍存在哪些误区?知识是不是掌握得越多越好?
什么样的“知识”才值得我们花精力去学习?
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实处,做到知行合一?
有时候不得不觉得这些问题好扎心,也好有深度。一个人的思考深度离不开他长期的积累。去看作者的见解就会发现任何成功背后都有付出。
成甲老师,主业是做景区设计咨询。还创办了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并担任常务副院长。副业还去研究知识管理,出一本管理的书以及去做个人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方面的课程与分享,还在罗辑思维里做了《成甲说书》这个栏目。同年被评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而我们深入去阅读这本《好好学习》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的问题的思考深度,认知高度真的很不一般。
一、从整本书的框架来看。
这本书更多会侧重在学习的方法上。侧重于HOW的学习。整个思考逻辑线是What——How——why的思考黄金圈来去撰写。
不仅告诉你是什么,还告诉你为什么以及怎么做?深度启发思考。应该是一本在中国知识管理界不可或缺的好书。虽然对知识管理界不是非常了解。但深入阅读后真的体会到里面的内容真的很烧脑。所以每天读得慢。一个章节读完,再做一篇读书笔记。再去梳理书中的框架。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
全书核心内容总共分为四个章节。主要从What——how——how——What和how的逻辑框架去书写。
二、章节内容层层递进,既启发思考又相互关联
1.第一章主要讲What: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在这个章节里主要让我们思考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如何提升认知深度?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习?用问题来启发思考,提出好问题的难度要比回答问题精彩要难得多。从中也看出作者思考的深入。在我们开始阅读之前,我们不妨根据这几个问题来去思考我们的答案和书中的答案有什么不一样?思维差距在哪里?
2.第二章主要讲How: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沉迷于自嗨式学习,注重学习体验感,而没有去对标学习成果和自己的目标。这一章节从思维破局(Why),再到解释临界知识(what)做分析,再给出具体的三个底层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提升学习能力。
3.第三章主要讲How: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临界知识?怎样能够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实现知行合一?这一章节更多是讲How,如何发现以及如何应用,特别是如何应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这是很多人经常去忽略的。用思维导图拆解出关键词后就会发现里面藏着很多学习的宝藏,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4.第四章主要讲案例(What和How):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在这一章节中介绍了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以及他如何利用临界知识里的黄金思维圈、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复利模型、冗余备份五大临界知识来准备《成甲说书》这个节目。
小结:《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真的是一本好书,如果想要真的拥有学习力,去拥有这个时代的终极竞争力。值得我们好好去拆解和思考。用思维导图来拆书,更能清晰的展现出作者的意图。从这本书里,笔者看到了满满的诚意和非常烧脑的干货。当逐层拆解和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并应用于实践的时候,就会收获到更多。毕竟《好好学习》更多不是理论,而是应用指导,从知道到做到,我们隔着刻意练习和反思。无论学什么内容,都需要先锻炼好自己的底层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