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国产车还是合资车,车内按键几乎都是英文的,比亚迪因为使用了中文反倒是引起了网络热评。王传福霸气回应: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即使做错了也要传承下去。在车上使用汉字,是一种中国梦的体现。中华文化5000年的传承,如果连一个汉字都做不好,还怎么实现中国梦,别的车企做不到,但是比亚迪能做到,而且还会一直做下去,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该坚持的东西必须要坚持。
要说起来,不仅是车内的按键,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称谓,店铺、商品、街道、建筑……以及给它们命名的人自身,都有这么一个作为称谓的符号,而名字怎么起得好,既有特定寓意又不随流俗,既恰如其分又叫起来响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随便街上走走、网页店铺看看,身上用的、嘴里吃的、家里用的,各式各样的名字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在这就不一一列列举了,有的人认为,我们现在讲究与国际接轨,起个带洋味儿的名字显得够档次,时髦,也有人觉得,起个洋名,假充洋货买卖才好做,这些似是而非的看法,反映了一些人的浅薄与短视,从这些貌似“高雅”有“学问”的名字中,不难嗅出唯洋是崇的文化殖民主义霉味儿。
商品是否受欢迎,能否畅销,关键在于内在的质量,而不在于名称是否有“洋味儿”;服务行业生意兴隆与否,关键在于服务质量如何,而不在于店铺挂着的是块“洋招牌”还是“土招牌”, 真想把买卖做好,就应该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多下功夫,把聪明才智和财力物力用在这儿才是正道。真正想干一番事业的人,应当有充分的自信、自尊,敢打自己的牌子走自己的路,而不能幻想沾“洋名儿”的光发财,正如北京烤鸭不会改名为“肯德鸭”,二锅头酒不会改名为“多利思”一样,凭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创牌子,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是最可靠的。
也有人说不就是个名字问题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没见起洋名之后人就一天天变成黄头发蓝眼珠,如同波斯猫一样晃人眼目,话说得挺俏皮,可俏皮得有点不是地方,名字事大还是事小?孔夫子“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老话,不提也罢,用个“洋名”不能说是错,好的要可以借鉴,坏的一定抛弃,我看有两点要注意:其一,不要群众造成误导,以为只有洋的东西才好,中国的东西都不行,只有顶个洋名才能卖个好价钱,这样的结果,无疑要削弱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其二,迎合少数人追求高消费、洋消费的心理,靠挂羊头卖狗肉赚钱,刺激不成熟不健康消费现象的蔓延。
单说名字来说是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了,但它背后需要思考的东西却不少,那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化自信。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就是以民族语言问题为线索构成的动人心弦的故事,他通过小说告诉自己的同胞:法兰西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被迫做亡国奴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就掌握了打开民族解放之门的钥匙。这是一篇翻译文,他的好的地方我们同样也吸收借鉴了,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说,命名看似小事,但它是时代文明的一项内容,千万不能等闲视之,我们应该多些自尊自重、实事求是之心,少些挟洋自重、哗众取宠之意,代之而起的是文明、健康、响亮、恰如其分的名称,真正与我们的民族和时代合拍。
名字是历史的印记,是永远都留在每一个中国人脸上的,中华民族也曾有过与法兰西民族相似的屈辱历史,中国人在苦难中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语言,没有给国货贴“洋标签”,现在就更应该有在各个方面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骨气。但是,近年来我们的个别公众人物,做出伤害中国人民的言论与行径,参拜靖国神社有之,穿军旗装事件有之,忘记侵华历史的有之,等等都已经受到广大爱国人士的口诛笔伐,因辱华被封杀的明星,从老戏骨、小鲜肉到网红,均咎由自取当初有多无知嚣张,以后就有多悲凉,我们必须有效斩断这些无良、无德、无心人士的错误言论及行径!